离婚又复婚的夫妻,结局其实只有四种,没有例外
有人刚晒完复合照,转头又官宣散伙;有人悄悄把离婚证换成结婚证,却连朋友圈都不敢发。
有人刚晒完复合照,转头又官宣散伙;有人悄悄把离婚证换成结婚证,却连朋友圈都不敢发。
最近发现个事儿,不管是不是有钱人,现在活得都挺无聊的。早上七点多坐地铁,满车厢人都戴着耳机,盯着手机屏幕,没人说话。中年人上班愁房贷,年轻人上班愁加班,小孩上学愁考试。朋友圈发的再光鲜,仔细看看不都是工作、吃饭、带娃这些事儿吗。
“这题 96.2% 会考!” 如果把美联储比作全球央行的 “班主任”,那 10 月 3 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的 “美联储观察” 工具,就像班主任考前划重点 —— 直接把 “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” 的概率拉到了近乎 “板上钉钉” 的地步。
更令人困惑的是,明明日常抱怨要早日存钱、躺平退休,却在每个安静的夜晚,仍忍不住伸手下单,轻松消耗所剩不多的存款,甚至不经意间开启各类月付、花呗、白条,将未来的收入也一并预支。
2024年10月2日早上七点零七分,李纯和马頔去了民政局,领了证,没办仪式,也没请人,只发了三张照片,李纯穿了件苏绣旗袍,盘扣上缀着七颗珍珠,马頔就一件白衬衫,第一颗扣子没扣,锁骨那颗痣露在外头,两人话不多,笑得也轻,但眼神是稳的,他们不图热闹,就想把这一天,
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,个人所得税新规正式实施,无论是上班族还是灵活就业者,都能明显感受到钱包“变厚”的实惠。这次新规不仅是减税力度的升级,更是政策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。咱们用最新政策、真实案例和清晰数据,把这件事说明白。
“征信”这两个字,在今天的中国,几乎成了成年人的“第二身份证”。它像一根无形的缰绳,拴着每个人的消费、贷款,甚至出行。但就在这片由数字和信用构建的田野上,一场无声的“反抗”正在蔓延——逾期。
刷到“一人户破1.25亿”(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)的话题时,00后小夏正抱着橘猫煮单人小火锅。屏幕里弹出“生育率跌破1.1”(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1月人口监测报告)的推送,她夹起一块肥牛随口嘟囔:“婚育是啥?能有火锅香?”
他回过老家,可那儿没他能干的活,以前在厂里管生产,回去只能去超市当保安,工资少了一半,房贷都快还不上,他老婆说,要是住老家,孩子上不了好学校,老人看病得跑几十公里,他们不敢回。
想起一位爷爷曾说到婚姻的状态,他说,我和奶奶这辈子之所以这么好,就是好说话,有说不完的话。高兴了说话,不开心也实话,心里有事说话,心里没事也说话,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说话,没有什么好隐瞒的。
凌晨两点,窗外的城市还未彻底入睡,而我却被一股难以言喻的慌乱搅得彻夜难眠。不是因为失眠体质,也不是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,而仅仅是朋友圈里闪出的好友旅行照片让我久久不能平静。那蓝天白云,呐喊跳跃的笑脸,在瞬间──把我的疲惫生活照得通透明亮,然后,落回现实,一切都戛
到了婚龄,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是很多人的梦想,考虑到社交范围有限,一些年轻人也加入相亲行列。
十岁的小北在日记本上画了三个房子,分别标记着“妈妈家”“爸爸家”和“周末家”。
周末陪我妈去家附近的公园相亲角,刚走近就被密密麻麻的“征婚牌”晃了眼——十块牌里有七块写着“女,XX岁,XX学历,寻有房有车、月薪X万以上男士”,剩下三块里还有两块是家长替女儿挂的。我妈扒拉半天,才找到一张男生的牌:“男,32岁,程序员,有房贷,寻性格温和女生
今年,单位效益好,领导体恤员工的辛苦,我破天荒拿到了5000元过节费。
我刚把钥匙插进锁孔,门就从里面开了。岳母张桂芬满面红光地站在门口,手里捏着一张薄薄的纸,像是捏着一张中了头奖的彩票。
谁家孩子毕业了,饭局请一圈,结果能来的就一两个,多的全是托词。
昨晚,北京朝阳区民政局门口,一对穿情侣卫衣的小两口把号拍到桌上,姑娘甩出一张A4纸——“婚姻可行性评估报告”,12项财务压力测试全红,男方第7项“直播带货收入波动”直接亮红灯,俩人当场冷静分手。
昨天刚在超市买菜遇到邻居,拿着小票算得可细了,买了两根黄瓜都要挑便宜的。
生活有时候像一杯被遗忘在桌角的茶,初时滚烫,后来渐渐冷却,温吞得让人以为余生不过如此。可就在某个寻常清晨,你无意间瞥向那杯茶,竟发现沉淀已久的茶汤泛着琥珀般的光泽,轻轻一抿,舌尖竟浮起久违的甘甜——原来回甘从不喧哗,它总在沉默中悄然酝酿。